| 【梦里江南】千年守望-隐世古镇黎里 吴江东南的黎里古镇。地处吴头越尾,水网纵横,是一座静谧婉约的江南水乡,以古桥之多、旧弄之多、古宅之多著称。正当迟桂花飘香时节,我又一次走进黎里,走进“千年的守望”。 那天申时,从同里古镇坐专线车,行程一个多小时抵黎里公交站。下车后,经太平桥游客接待中心南行至梅兰桥堍右拐,便踏入古镇。条石铺砌的悠悠老街,右首是古民居,直栏横槛或石库门,业经修葺或重建,多为店铺、馆舍;左首傍河。对岸也是古民居,原生态,灰墙黛瓦,多为原住民,沧桑感透出年代感。当然,河岸两旁的廊棚下都挂着大红灯笼,点缀古镇的喜气、祥和,在等你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说(悦)乎!” 石板路联袂大蒲河(市河),串连黎里的千年岁月。古镇的故事有多长,石板路就有多长,大蒲河也就有多长。徜徉其中,只有一个字:静。是因为薄暮时分,还是日落而息?踯躅中,似听得潺潺河水在细语:她从春秋走来,曾金戈铁马;到唐代始为梨花里(村),因疏浚河道的官员黎逢吉而改名“黎里”;到南宋升格为乡,到明代为大镇,到清代达鼎盛。诗人袁枚留下《黎里行》诗句“我似捕鱼翁,来问桃源津。花草有静态,鸟雀亦驯驯。从无夜吠犬,门不设司阍……”也有桃花源的意境。那末,周围的这份静,是潮涨潮落的留痕,还是古镇的婉约和含蓄? 踽踽西行,转眼间,夜幕降临。廊棚下,盏盏灯笼点亮,红晃晃的,映照在石板路上,倒映在河水里。鳞次栉比的店铺大多打烊,间或有几家闪出灯光,诸如旗袍店、国药店、酱菜店、日杂店,还有小吃店,供应梨花拉丝藕粉、牛肉锅贴、现磨豆腐花、酒酿水奶,乃至优雅的咖啡茶座……让你遇见“温暖如故乡般的心”。偶尔,迎面碰见三两行人,不紧不慢,其中有位年轻妈妈陪着穿校服的孩子光顾点心店,是平和中的温馨。 踱到鼎新桥边右拐,便是浒泾南路。这一带曾是河浜,后来填埋变成菜市场,现在整改成为路,通往古镇的商业区。那边,“黎里”石坊高耸,现代店铺灯光璀璨,日用百货、服装首饰、副食小吃,也有肯德基,让你看到古镇与时俱进。在客栈安顿好行李,到黑珍珠茶楼晚餐。这是古镇很体面的一家餐厅,古色古香,有点心、卤味、炒菜,服务员吴侬软语。宾至如归。楼上楼下雅座,茶客也不少,谈兴正浓,虽非“把酒话桑麻”,倒也乐在其中。 晚餐后,上街溜达,店铺、小摊亮着灯,星星点点,还散发出诱人的甜香、油香和令人打喷嚏的葱蒜香、胡椒香,诸如套肠、酱鸭、辣鸡脚、油墩、麦芽塌饼、酒酿饼,也有南瓜子、葵花籽、糖炒板栗。而阿王套肠、苏阿大辣脚、冯记油墩,被誉为“古镇三宝”。 翌日起来,在东庙泾浜路餐饮店吃了早餐,来到老街,看千年守望的市井风貌,看古桥,看窄弄,看明清老宅。 三里长街依然清静,岸柳堆烟。穿过上岸鼎星坊拱券门,让你进入古镇的核心区域,走进风俗画卷里。 往东溜达,依次为中心街、平楼街和东亭街,其间也有拱券门墙界。一路上,你会看到:柳亚子故居(赐福堂)、中国锡器博物馆、五湖书院(黎里文化地标,从事中外文化交流)、天福永绸庄(展示丝绸贸易与江南商帮文化)、清代节孝坊、南宋东圣堂(宋孝宗时工部侍郎赵磻来到黎里疏浚市河,整治街道,把黎里村升格为乡,乃黎里奠基人,筑圣堂纪念,今设黎里民俗博物馆),以及店铺、作坊…… 当你漫步河岸,一座座古桥卧波。从景社服务处的山墙上,可以知晓青龙桥、迎祥桥、道南桥、梯云桥、进登桥、清风桥、望恩桥、秋褉桥、太傅桥、里仁桥……的位置。但见平桥复拱桥,达十余座,分布在呈丁字形相交的市河上,镶嵌在港汊纵横的支流上。 倘若驻足老街,从近柳轩东侧凭栏眺望,不经意间,一道幽美的景致扑入眼帘。但见下岸南港的道南桥,桥堍倚着水榭,拱形桥洞深处竟然“套着”一座平桥,河水粼粼,倒映着天光树影。两桥之间筑有河埠,一抹阳光从树缝隙漏下来,照见嶙嶙石级,明暗相交,投映在拱桥的圆弧里,衬托在平桥的方框里。如果说,毗邻的同里古镇以“三桥”闻名,那么,黎里古镇能否以“双桥”揽胜? 古镇水网如织,“家家棹小舟,目不识车轮”。当年,“乡人咸集,百货贸易,舟楫塞港,街道摩肩”,河岸两侧留下了二百多个缆船石,雕有各样纹饰,诸如嘉禾、棉花、蚕宝宝、仙鹤、象鼻、菊花、宝瓶三戟、如意、笔锭、葫芦、蝙蝠……分别隐喻黎里曾是江南粮仓蚕乡、黎里先人克己高洁和祈神护佑,也不乏对科举出仕的追求(走出状元1位。进士26位,举人61位,共生43位,秀才无数)。 有诗云:“小桥流水旁,深巷幽弄中”。市河两岸,筑有百余条巷弄。据镇志载,其中明弄25条,暗弄90条,包括明暗并排的三岔弄、水弄、走马堂楼底的跨楼弄、两弄紧依的鸳鸯弄、直插郊外的通风弄、弄内生弄的母子弄。窄弄深深深几许?有百米长弄,也有50米短弄;宽者近一米半,窄者不到半米。暗弄深邃,有的筑有花窗、天窗,有的凿有放置油灯的灯龛。它们大都以姓氏命名,诸如周赐福弄、陈家湾弄、徐家弄、汝家弄、李厅弄、东蔡家弄、南丁家弄……等等,多为古镇“周、陈、李、蒯、汝、陆、徐、蔡”八大姓氏。 当你走进某条暗弄,隐秘幽静近乎封闭,仿佛穿越时空隧道。例如中心街25号王家弄,幽深处有清代秀才王燮卿宅院,四进五开间,夫人倪寿芝还在此建了黎里第一所私立学校“求我蒙塾”。再如中心街68号大观弄底,藏着一座端本园(局部修复),系赐福堂周元理的舅舅、清代通判陈鹤鸣私家花园,南池北院,以伴月廊衔接。园名意在“端明务本”,彰显陈氏家族对修身治世的人生追求……岁月流逝,窄弄依然,令人敬畏它们千年守望的执着,感悟黎里先人“银不白露,暗可藏财” 的沉稳内敛,惊叹“古代商贸与东方防御的智慧”。 在大蒲河北岸(俗称上岸;南岸俗称下岸,多为寻常百姓家),朝南向阳,多为达官贵人富商名流之家,诸如清代工部尚书周元理府邸赐福堂,明末清初建筑邱玉麟宅(六品官,宅内敬诚堂、德芬堂、后院五峰园,今辟为“洋为中用艺术馆”)、民国影星殷明珠故居,清末爱国名将张曜寓所“退一步处”、清代蒯氏家族第二大建筑群新蒯厅、明代建筑鸿寿堂(第四进洛雅草堂系清嘉庆年间增建,清嘉庆年间状元吴廷琛府邸)……等等。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柳亚子故居(原赐福堂),当属古镇名宅之首,独领风骚。 柳亚子故居坐落在中心街75号梯云桥畔,原为清乾隆时直隶总督、工部尚书周元理私宅,太平天国时曾设太平军将领行辕。古宅前后6进,占地三千余平米。第三进正厅高悬“赐福堂”匾,黑底镏金,系乾隆年间大学士嵇璜奉皇上赐书题赠宅主。1898年,12岁的柳亚子从世居地汾湖北厍乡大胜村随家移居黎里镇,后迁居于此。史载,1906年,19岁的同盟会员柳亚子在吴淞口外轮上秘密谒见孙中山。1909年与陈去病等组织反清文学团体南社。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,柳一度出任孙氏私人秘书。柳还是MZD在广州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结识的老朋友,柳时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。1945年8月M赴重庆谈判时,与阔别19年的老友重逢。席间,柳赠M七律一首,并索句。M离渝前手书1936年《沁园春•雪》相赠。业内人士评述:这座江南古民居的优秀建筑,为世人留下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史迹,具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。 倘若慢游,不妨欣赏多处古迹,例如:镇东水中央的清代中立阁(八角亭)遗址(毁于WG);上岸的五亩园遗址、李厅、彭厅、南社旧址、清代书画家徐达源故居、清代闻诗堂(殷氏兄弟苦读终得双进士而名),浒泾南路的褉湖棋院、下岸的天主堂、沈宅鸳鸯厅、清代周宫傅祠,镇西北的褉湖道院(全真观,祭祀唐代王子场所)……建筑风格各有千秋,无不体现江南传统美学理念。 据介绍:黎里古镇现存明清建筑近18万平米(一说9万平米),保存了宋代至民国时期的历史遗存,见证了江南地区社会变迁、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延续,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如清代文学家袁枚、爱国诗人柳亚子、国际大法官倪徵燠……然则,她并不像毗邻的同里那样红火,囿于交通、知名度、商业化程度诸因素? 或曰:“不把现状当作最终的答案。”我想,现状的黎里是一种“低调的美”,犹如她那深巷“藏娇”,远离尘嚣而近乎隐世。她以静谧见长,适合慢节奏游览,让你品味,让你养心。研究者云:“古镇的美,往往在不喧哗处。”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省年会活动参观柳亚子故居 2007年3月21日再游 2025年11月2日重游 夜宿古镇客栈 11/7-9 乙巳立冬后二日 稿 11/10-11修改并配图(史料及下载图片据网络 在此致谢)11/21 上传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