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衢州江山-“浙闽咽喉”峡口
衢州江山南大门的峡口,仙霞古道穿境而过,史上为军事经济重镇,曾有“浙闽咽喉”之称,唐乾符五年(878),黄巢起义军驻扎于此,并由仙霞岭“刊山伐道”经廿八都枫岭关直趋建州(今福建建瓯);清同治元年(1862)春,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义军在峡口击溃清闽军总兵曾元福部;明、清至民国初年,运往闽北和赣东的商品,除了肩挑,其余由水路运至峡口上岸;外销的竹木、柴炭、土纸、靛青等均在此集散。至今,镇上还留存老街,遂前往,一睹它的前世今生。
从江山南门车站乘公交南行,约40分钟抵峡口,时红日西斜。下车经过新辟的商贸中心,东行十分钟到古镇旧址。就近安顿住宿,便兴匆匆走进“时光隧道”。这里靠近大峦口溪之南,是老街的南端。明万历年间在此设墟,繁荣始于清康熙年间。雍正年间在此设衢州府峡口同知署。民国三十一年(1942),日军侵犯峡口,老街一半建筑被毁,后陆续重建。
峡口,顾名思义,峡谷之口也,因处于廿七都长峡巨川的出口而名。据史料,当年古镇的传统手工业久负盛名。位于三卿口的制瓷作坊,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(1746),为浙西清代遗留的传统制瓷作坊。记得温州苍南碗窑古村也有一座青花瓷窑址。民国时期,三卿口东坑溪、嵩溪和窑垄溪设有纸槽40余个,大部分村民以造方高纸为业。据说,镇上还有一道地方风味名菜“龙凤肝”,那是把新鲜的猪肝腌制后挂在屋檐下,用峡里凉风经年累月一天天吹出来的,风味十分独特,吃了满口盈香,许是古镇的一道珍肴。
古镇老街长3里,由上街、中街、下街组成,蜿蜒南北。街面尚有木结构的清代店铺,上着排门,楼板挑出,楼层屋檐下围着美人靠似的木栅栏,在雨雪风霜中褪成灰褐色;也有立面砖墙石库门的民国建筑,墙面斑驳。在新旧交织的时光里,它们揣着淡淡的乡愁,不离不弃,默默留守着“生我养我”的故土。时近黄昏,周围静悄悄,路人寥寥。倏然间,岁月仿佛倒流,呈现出百业兴旺,商贾云集的景象,传来福建浦城挑夫们“哼哟哼哟”的号子声,叠印着汗流浃背、肌腱发达的身影……
那个时代的热情过去了。这里的老店铺作坊,随着镇址外迁,旧镇退役,如今大都改为住宅。但仍有零星的铁匠、木匠、篾匠、鞋匠、裁缝、弹棉花等百工从业者,维系着古镇人家旧日的生活习俗。还有两家理发店,老式理发椅、挂着毛巾搁着脸盆的丁字形三脚架,让你勾起旧时的回忆。中街那家双开间门面的百杂货店,则摆满了可乐、雪碧、农夫山泉、巧克力、波力卷乃至奥妙洗衣粉、塑料桶、钢精锅……浑然成了点缀时尚元素的小超市,门楣上还挂着“金顶钻山风治疗风湿疗效好”的横幅,界墙上贴着中国移动广告,不乏时代感。
徜徉其间,但见街旁伸出横街,还有十几条巷弄,诸如上街的詹家弄、上仓弄,中街的炭行巷、郑家巷,下街的麻车埂下巷、皆书下巷……让你知晓这里曾经的名门望族詹姓、郑姓这样的大户,曾经生意兴隆的炭行、油坊、客栈和漕运仓储,遥想古镇当年门庭若市、成为浙闽赣三省商贸水陆集散地的历史盛况。
转悠间,弯进老街西面的横街,路面狭窄。两边的民居,有层层叠叠的卵石墙,也有装着原木栅栏窗的黄泥墙、嵌着雕花石窗的封火墙。往里走,见丁字路口,有古井,没有井圈,周围铺着青石版。井边靠墙倚着一根带铁钩的长竹竿,是用来勾着水桶吊水的,这在富阳龙门、平阳腾蛟也曾见过。往右拐进一条名叫“大蒜浦”的巷子,路边有一院墙,筑有拱券门,门楣“利源行”三个黑漆大字依稀可见,据街坊说,老底子是一家仓储公司。走进院内狭长的天井,屋宇大门紧闭,冷清寂寥,不知何时,在春花秋月的轮回中黯然谢幕。
镇上还有一条跟老街平行的里街,那里巷弄纵横。当你踩着卵石小路穿行其间,会发现有几座颇具规模的清代老宅,“四方田”巷1号就是其中之一。这是一座四合院,诺大的卵石天井,石缝间长满青草,俨然“斜阳草树”。三开间厅堂,二级石阶,屋檐下横着晾竿挂着衣物。正厅一角堆着杂物。楼上雕花围栏朱颜已改,呈酱褐色。两边厢房花格窗棂尘封已久。后院天井青苔斑斑,放养着好几只母鸡。虽然老宅颓废已久,仍有后来者的人间烟火。
转到横街三弄,路中有一道拱券界墙。里面两座老宅,高高的封火墙,砖雕门罩,花岗石门框,门掩黄昏。可是,当你仰望门楣上的石匾,令人不可小觑。9号宅的门匾“天锡纯嘏”,翠绿底玫红字,语出《诗经•鲁颂》,为天赐鸿福之意,足见老宅题匾者的文化涵养,如今门环锈迹斑斑,或是人去楼空?11号宅的门匾是“厚德载福”,通俗而不失富贵,门框贴着红底金字对联,横批“吉星高照”,两个边门上方各有青石扇形门额“山青”、“水秀”,看样子有人居住。两个放学归来的小学生见我在拍照,跳跳蹦蹦地也要照相,于是让她俩站在老宅门前留影。她俩举起右手做了个V形手势,天真烂漫。我想,斗转星移到今天,这等00后会传承古镇精髓的香火吗?
暮色渐浓,清风徐来。听说,峡口有一种独特的夜风,名“峡里风”。此风日落而起,日出而止;有风则晴,无风则雨。天越晴,风越大。同治《江山县志》载:“峡口吹,潭中起,晴久无风天欲雨,雨久生风雨即止;风所披处田稻丰,是神所赐人无功。安得此风吹处处,麦头双穗禾无虫。”是古老的物候预报,也是古镇先人千百年来的“天问”结晶。
回到客栈,华灯初上。毗邻有峡口初中,我对老伴说,竹老师曾在这里教过书(浙师院老同学)。竹兄待了5年。课余从事学术究,第一篇鲁迅研究论文和第一篇电影研究文章都是在这里完成的。后来调入《江山报》任编辑。继而调宁波某高校任教,著书立说,主攻鲁迅研究和中国电影史,晋升教授。如果说,峡口曾是仙霞古道上的重要节点,那么,峡口也曾是竹兄从教并开启学术研究的一个驿站。
已是晚饭时分,踱到车站所在地的商贸中心,那儿灯火通明。美味的“龙凤肝”没有吃成,也许是传说中的美味,也许来得不是时候吧?可是,峡口作为江山南大门的交通枢纽,可以通往“江南毛氏发祥地”清漾古村、广渡古村、保安乡戴笠秘宅、仙霞岭古道、浙闽赣三省边境的商贸重镇清湖、唐代古镇廿八都……乃至跨省前往闽赣,仍在发挥着既有的“咽喉”作用,贯通着人文历史的古往今来。
2015年4月21日 夜宿峡口客栈 6月11-12日稿 2025年10月25日 修改并上传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