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诸暨在线文学专区! 百姓论坛 | 招聘/求职 | 房产 | 汽车 | 家装 | 二手
 

我要投稿
 
恰同学少年-梦回杭五中
作者:草木皆醉  2025/8/22   被浏览 108 次  评论 0
 恰同学少年-梦回杭五中

(小序)“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,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,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,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。”—席慕蓉

总记得,校园里悠扬的铃声在回响,教室里是我们的同窗;总记得,讲台上恩师诲人不倦的身影,我们在母校度过的青葱时光……曾几何时,李代“桃僵”,杭五中被“冲浪”(改制民办建兰中学),母校成了回不去的地方?阔别已久,学子心中仍记得她的模样:

当年的杭五中,地处南宋皇城根儿,鼓楼外中山南路中河通江桥以东,周边人文荟萃,得天独厚。

明代兵部尚书兼浙直总督胡宗宪曾在学校一墙之隔的总督府(今省水电勘察设计院)运筹帷幄,决策浙闽抗倭战事(注1);这里,亦曾举办过1929年杭州国术游艺大会,全国12省4直辖市的社会各界代表云集,国民政府要员孙科、蔡元培等题词祝贺,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出席。校门东南的朱婆弄口,有纪念唐末镇海节度使钱镠(后成为吴越王)而建的镇东楼;学校东墙紧邻金钗袋巷,1906年,鉴湖女侠秋瑾等革命党人在缙云会馆(今39号兰馨书院)谋划暗刺巡抚增韫;1911年11月凌晨,革命党人猛攻巡抚衙门,打响“辛亥革命江浙第一枪”(注2)。学校北侧牛羊司巷对面,有南宋德寿宮(今遗址博物馆);有元宝街,是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故居,豪宅曾随大清帝国崩溃而落魄萧条,淹没在寻常百姓家,如今成了旅游打卡地……

当年的杭五中,位于抚宁巷58号,曾是明清浙江省最高官府巡抚都察院旧址(注3)。学校建筑群坐北朝南,参照传统建筑格局估算,前后7进。第一进校门,两旁半圆柱混凝土墙体,中间大门。校园南墙内平房,有传达室、医务室、理发室、总务处、少先队大队部。医务室里有校医杜医师。大队部里有大队辅导员吴保成老师。

隔着小广场,二进教学楼,建筑呈凹字形,蓝灰门窗,二层楼,12个教室,楼道走廊很窄。还记得初中阶段,我们的班主任先后有高震群(代数)、蒋艳棣(代数)、许炯华(历史)、陈秀庭(语文)4位老师,还有代数赵瑞楠,平面几何傅谦善、唐开冠,文学童建国(讲课《鲁达拳打镇关西》绘声绘色,5几年划Y),语文程学颐,汉语危世琳(前任胡琴伯,5几年划Y),体育秦祝生、戴传铭(女子体操)。还有一位地理老师(讲课时讲到“海参崴原是中国的领土,为未定国界”,5几年划Y)。(当时初中部还有动物学、植物学,语文细分为文学、语文、汉语三门课;高三医农类考生补充生物学。)

从教学大楼骑楼穿过天井,三进办公楼,二层楼,蓝灰色基调,走廊在中间,南北两边是党政工团行政机构及各课教研室。党总支书记刘志浩。校长分别有赵槐、丁宁、须努力,副校长张志忠(曾为杭一中地下党员),副校长张革(民革委员,5几年划Y)。教导主任陈明德,副教导杨增辉(冬天穿着笔挺的双排铜纽扣海军呢大衣,听说曾在海军服役)。团委书记袁爱美(原是化学老师,5几年划Y,下放实验室)。

四进、五进教学楼,苏式建筑。四进建筑呈L形,为高中部。五进建筑呈凹字形,为初三年级,并设4个实验室,粉墙黛瓦枣红门窗,楼道走廊宽阔。62届高中共4个班(1、2班学俄语,3、4班学英语)。我们(2)班的班主任先后有叶陶铸(政治)、王迁(物理)、周汝侠(物理)、韩盼兮(俄语)、金秀芳(团校委书记,代理班主任)等老师(记得1班严宗爵、3班石世琇、4班裘谷永等班主任);任课老师有:语文施德芳、孙玉娇、严刘祜(任教1班),代数赵瑞楠、立体几何唐开冠、三角函数石世琇、物理孙芳华、化学廖增祥、俄语朱华铎(前任盛国涛,5几年划Y),体育陈焕华、竺汝福、高岚(教女生)……等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那时还有外教,如:(4)班教英语的是一位丹麦籍李恩铭老师(随夫姓,61年举家回国)。她对学子傅定一的英语赞许有嘉,不但能把课本英语都烂熟于心,连李老师补充的词汇都说得出,赞许他是“walking dictionary”(行走的字典)。

我们这届,高三各班班长、团支部书记分别是:(1)班 陈小秋、郭阿福,(2)班 姚兰珍、李金标,(3)班 周雪珍、陈学开,(4)班 鲁宝龙、黄斌华。

学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,诸如篮球队、体操队、田径队、运动会、文艺晚会及各种赛事。延安鲁艺出身的施德芳老师对学生启迪开导,组织全校作文比赛,并建立鲁迅文学小组。在施老师指导下,曾组织30余人到绍兴参观鲁迅纪念馆。毕业后,我曾到雄镇楼施老师府上谢恩。老师语重心长,寄予厚望,临别时馈赠鲁迅散文集《野草》(北新书局出版社),藉此勉励。

教学大楼后面是操场(学校曾到定安路的市体育场、梅登高桥的省体育场举行校运动会)。放学后,通常能看到校际、班际篮球友谊赛。初中同学、高中(3)班吴嫣华颀长矫健,举止娴雅,是高中女篮校队队员,“静如处子,动如脱兔”,篮球从杭五中一直“打到”浙大机械系。高中同学沈世刚是学校男篮队员,灵活敏捷,灌篮高手,漂亮的扣篮动作如猴子捞月,毕业后到南美洲巴西继承父业。

六进大礼堂,全校师生在这里开会,听书记、校长作报告;举行开学典礼、毕业典礼、共青团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,召开“品学兼优好学生”表彰大会,还举行文艺演出。我们高中(2)班曾在台上演出歌剧《洪湖赤卫队》片段,高中(3)班曾演出《采茶扑蝶》,4个女生扮演采茶女,中间男生沈鸿夫背后插着竹篾,顶端是一只蝴蝶,在采茶女之间穿行,竹篾上的蝴蝶随着舞步抖动,好像在飞舞,幽默风趣。(2)班的二胡高手石有泉参加校队民乐合奏聂耳作品《金蛇狂舞》。初中同学、吹笛高手侯兆平(先后在总政文工团、东方歌舞团)从校外赶来献演笛界宗师陆春龄《江南春》等名曲,赢得友谊和掌声。

大礼堂内,西南端墙角摆着钢琴,十几排凳子,是音乐“教室”,给我们上音乐课的,是一位福建口音的中年男教师陈锡昌,常穿咖啡色茄克衫,教我们发音“哆来咪……哆来咪”,教我们学唱洗星海作曲的《二月里来》,大礼堂回荡着传统江南民歌的旋律。

七进呈长方形,分割成饭厅、厨房、健身房。想当年,健身房里龙腾虎跃,鞍马、吊环、单杠双杠高低杠,莘莘学子也在这里上体育课,进行课外锻炼,并参加“劳卫制”(源自前苏联“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”)等级(1、2、3级)测试。其中,高中(1)班王瑞玉与初三(5)班谢伟皞被誉为杭五中的两位“体操皇后”,是浙江省第一代体操运动员。王瑞玉在校期间,荣获杭州市女子自由体操冠军。毕业于上海体院,先后任湖南汉寿县中学体育教师、湖南省女子体操队教练(弟子郭莎莎荣获90年北京亚运会全能冠军并备战奥运会、左小青因伤退役考入北影今为影视明星)、宁波大学体育中心副教授。

校园东墙内有通道,类似古建筑的“备弄”,沿路设有布告栏、墙报栏、宣传窗。“备弄”从学校前门东拐往北,直抵后门,可通金钗袋巷,那里有清光绪兵部侍郎朱智故居(今为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)。记得读初中时,也曾从这道后门穿过金钗袋巷,到分部白衙巷上语文课;也曾轮流到那里的校办工厂酒精车间参加生产劳动。58年“大跃进”,学生还到白衙巷校办工厂翻砂车间劳动;到南星桥铁路货运站勤工俭学抬煤,口号是“劳动一天,订报一月”,收入交班会费订报纸;“大炼钢铁”时,到上仓桥军分区后勤部借来马车(胶皮轮胎)去玉泉挖黏土,拉回来,在分部操场筑小高炉炼铁。

学校南面有彩霞岭,曾是南宋时掌管盐茶钞合同的机构所在地,毗邻清代二层楼古建筑民居,有一排石库门,民国建筑,门前有古井。同学少年也曾从校门出来,经过朱婆弄口,穿过幽暗古老的镇东楼拱门,右拐到保安桥的学校分部上体育课。那是一座西洋别墅(主人不详),环境幽雅,绿树成荫,枣红百叶窗青砖墙体小别墅做了教工宿舍。体操房设在庭院假山脚下的一间平房里。在体育老师秦祝生、戴传铭(女子体操)示范下,少男少女们在这里做体操,跳鞍马,强我筋骨,健我体魄。

读初中时,班里同学多为周边小学考进来的,诸如太庙巷小学、十五奎巷小学、四牌楼小学(后并入鼓楼小学,影坛明星王晓棠胞妹王晚棠曾任教于此)、抚宁巷小学、大狮子巷小学、望江门小学、柳翠井巷小学……后来读高中,生源就广了,除了来自杭城(主要在城南)的一些大街小巷,还有远在萧山、富阳、上海,以及山西籍驻浙部队干部子女陈席珍同学。

在杭五中读书,前后6载。初一时,正逢全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学校组织“少先队卫生岗”,少先队员举着硬纸板糊制的小喇叭,上街宣传“除四害,讲卫生”,印发爱国卫生传单。初一第二学期,学校组织勤工俭学,乘轮船到富阳采茶叶。记得经过富阳城关时,纷纷到街上杂货店买草鞋。歪歪扭扭绑在鞋子外面,于是背起铺盖,提着网线袋(少数体弱的同学,行李由前来接站的农民装在独轮车上),步行十余里(中途还在小学里过夜),来到三桥乡新联农业社。班里分几个小队,自己开伙仓买菜做饭。白天采茶,晚上开会学习,也到农民家里扫盲。

读初中时,58年“大跃进”,不少同学进工厂参加社会主义建设,因此,原来8个班拆并为6个班。

那时,学校还组织课外学习小组,按照家庭就近划分。我门小组在大马弄白铭祥家里,令尊是全国劳动模范白春生先生。

高中阶段,学校组织大家参观萧山长河人民公社,听公社书记作报告,免费到公共食堂吃“大锅饭”,体验人民公社“放开肚皮吃饱饭,鼓足干劲搞生产”的优越性。接着三年“国家暂时困难”时期,学校组织大家到城隍山、紫阳山等地挖野菜,支援灾区人民;到净慈寺后山采树种,绿化造林。暑假,到余杭博陆人民公社参加“双枪”(夏收夏种)劳动,我们小组里的同学跟赵瑞楠老师一个小组。劳动间隙,大家三三两两坐在稻草垛边,同组的高年级学姐翻唱一首歌:“贺兰桥边风光好,清清河水起浪潮,河水起浪潮……”出自俄罗斯《丰收歌》。因为公社附近有一座贺兰桥,原歌词是“库班河上风光好”。歌声荡漾在河面,回荡在田野上。

那个年代,读过的长篇小说有《青春之歌》、《林海雪原》、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,看过的电影有王晓棠主演的《神秘的旅伴》、《英雄虎胆》和陶玉玲主演的《柳堡的故事》。影坛女神王晓棠(1934年- )旧居,就在杭五中西面,城隍山脚下四牌楼43号。“男看王心刚,女看王晓棠。”这是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社会上对影坛的一句流行语。

节假日礼拜天,也曾小组活动,在公园小聚。到西湖划船,《让我们荡起双桨》是时尚歌曲。校园里也曾青春萌动,无论初中、高中,少男少女不乏心仪的梦中偶像,泛起爱情浪花,有的后来进了同一所大学,毕业后喜结连理。
期间,中su论战,而民间交流还在继续着“中su友好”活动,俄语朱老师在课代表黄旭初同学协助下,发给每个同学一封苏联中学生来信,大家跟苏联朋友通信,既促进友谊,又锻炼俄文读写能力。那时,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“保尔•柯察金”是中国青少年心目中的英雄,以“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:当他回首往事时,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,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……”作为人生价值观。

在杭五中读书,几度春光,也曾几度风雨。记得5几年“大鸣大放”,饭厅里大字报铺天盖地,其中有一张是用英文写的,出自教英语的金发碧眼丹麦女教师李恩铭。当时,全校教职工无一例外地响应号召……“风暴”席卷神州大地,也卷走了我们初中的第一位班主任高老师,还有时任校团委袁书记,以及来校毕业实习的老浙师院大四学生小潘老师。惊寒声断,直到几十年后,我才辗转打听到高老师的下落。闻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落实政策,也有了家小。于是,两度登门拜访,还见到师母和师妹。当年,老师从大学数学系毕业,讲课清晰,有条不紊,逻辑性强。印象中,腮帮留着青灰色连鬓胡子印痕,深邃的眼睛,目光炯炯,意气风发,听说正在跟一位同行女教师恋爱(后成为某位校领导夫人)。此生谁料,风云突变,人生方向逆转……眼前,老师年逾古稀,“尘满面,鬓如霜”。不堪回首的“二十一年”,头上那顶“帽子”,像霍桑笔下的“红字”。但它不是十九世纪的“红字”,而是当代“历史的一个符号”。

同窗当中,由于时代原因,也有几位饱经沧桑,走过风雨历程。初中时,有的多才多艺、还在挂红领巾的年龄却被迫中途辍学;有的品学兼优,毕业后小小年纪则别无选择地下乡支农。高中时,有的智商超群,原定遴选军校,不幸在毕业时因家庭政审原因被除名,甚至失去了高考机会;还有的尽管上了分数线,却因家庭政审而明珠投暗……“关山难越,谁悲失路之人”?少年无助,青春无奈。曾记得,他,用口袋里仅有的8分钱买了一支竹笛,吹响了漫长的谋生之路,水阔山长,如歌所咏:“我用我自己的流浪,换一个在你心里放马的地方,把寂寞忧伤都赶到天上”;还有他,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沉重的犁耙走向田间,在黑土地上“脱胎换骨”;还有他,用数学的脑袋思索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在木材加工厂借鉴“黄金分割”,以期物尽其用……那“一粒尘埃”何其沉重!成了人生路上唏嘘的注脚。然则,他们在时代的背影里“不堕青云之志”,含辛茹苦,砥砺身心,终于柳暗花明,续写人生,发光发热,其中不乏事业卓有成就者。

春华秋实,母校桃李满天下。其中,在我们班里,高中毕业时,有5位同学(汪寄棠、陶振伟、韩剑飞、蔡明棋、李金标)光荣入伍,1位军校生(来国震)。
全年级,还有一批同学走向工厂、农村、财贸、教育等战线,有的在林场艰苦奋斗,一干就是40年;还有一批考上大学,学成后响应号召,“到农村去,到边疆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。至于全国分配的,外省也不少,最远贵州,有的直到退休才回杭。

我们这代人,出校门不久,经历WG十年风雨的“洗礼”,诚如1980年第五期《中国青年》杂志编者按:“应该说,彷徨、苦闷对于麻木、僵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。我们毋庸讳言我们的社会还有弊病,它并不因为一些人的忌讳,或另一些人的愤世厌生就自行消失。但是,在十年动乱的血与火的洗礼中,在经历了各种挫折、危难的鞭挞之后,我们共和国的年青一代,没有背弃时代的责任,作为他们的主流是更坚强了。”

曾几何时,“云销雨霁,彩彻区明”,春回大地,万木峥嵘。历届校友在各条战线,各尽其能,添砖加瓦,增光添彩,乃至脱颖而出。据了解,诸如: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谢杭生、知名企业娃哈哈老总宗庆后、省台办主任裘小玲、共和国空军飞行员程贯贤;我们初中同班的有:总政文工团、中国东方歌舞团笛子演奏家袁征(侯兆平),建德市市长、杭州市乡镇企业局局长胡强(胡荣发);高中同届的有:苏州市经贸委主任吴思齐、杭州市工商局长陈康森,中国中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厂副总工程师、副厂长、西门子合资公司中方经理桂林芳,浙东制药厂总工程师胡嘉树,杭州市女子自由体操冠军、宁波大学体育中心副教授王瑞玉,国家级名老中医、专家级教授盛丽先,华东制药集团副总白铭祥、海外实业家沈世刚,杭州市丝绸工业局副局长、杭州市丝绸工业总公司副经理周全君,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杭州公司副总经理、高级工程师孙伟德,旅美博士傅定一。

往事已矣。据介绍,杭五中前身是私立之江大学附中和私立民生初级中学。1956年7月在原杭三初的基础上改建杭五中,增办高中,到2003年原址划归民办建兰中学前,走过了47个年头,学子上万,遍布海内外。我们62届高三4个班,据不完全统计,实际参加高考的录取率约30%,高于当年全国高考24.3%的平均录取率(注5),倘若就高考升学率而言,学校的教学质量还是可以的。但在教育产业化的浪潮中,母校“完成了历史使命”,而她的哺育之恩跟她的名字,永远铭记在校友心中。

原杭五中理发室 不离不弃 怀旧情深(下载)校徽饱经风霜 印证历史(蔡明棋提供)校园旧址五中亭 师生留影(组委会提供)“江山代有人才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”如今,建蘭中学校园里建有一座“五中亭”,饮水思源,也是继往开来。看亭子楹联,意味隽永:“五彩人生蓝图从母校始建,中流砥柱硕果比父辈绚蘭。”当我们翻开尘封的相册,在旧梦里徘徊,是对母校永不凋零的感恩……

2025/3/30-31 据原创《恰同学少年-母校杭五中琐忆》修订(母校有关史料据戈以仁 戈以信,有关老照片由蔡明棋 何体桥 王瑞玉 王阿凤 周雪珍 周全君 沈鸿夫 侯兆平等提供,下载图片及注解史料据网络,在此一并致谢!)4/1-6 配图 8/22 乙巳处暑前一日上传(图文版载2025/4/8微信公众号草木皆醉书斋)

【注1】浙江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大楼地段早先也是巡抚衙门的范围,清朝轰动一时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在此数次审理,巡抚杨昌濬就因“错批葛毕氏谋害亲夫案”被革职,其下30多名大小官僚均遭查办。

【注2】金钗袋巷,还是辛亥革命浙江首义之地,1911年11月4日夜攻克巡抚署,是辛亥革命光复杭州的首战。这第一枪,正是由东边镇东楼向朱婆弄处打响的。1911年10月,辛亥革命暴发。11月,革命军在杭州发动起义,蒋J石担任敢死队队长。11月4日午夜,蒋J石率领敢死队猛攻浙江巡抚衙门,活捉巡抚增韫及其眷属,一战成名,受到了孙中山的赏识。

【注3】杭五中旧址(今建兰中学)校门在抚宁路58号,这里是明清时浙江省最高官府巡抚都察院所在地。据史书记载,当时巡抚都察院署占地面积广阔、建造精良,住房、楼堂、舫斋小楼、胥役班房甚至土地祠等一应俱全。历任浙江巡抚所参与的历史事件众多。广为人知的明代胡宗宪抗倭事件就是在这里决策,清雍正名臣李卫、嘉庆道光年间大学者阮元、清末叶湘军系政治家左宗棠、曾国荃等都在此镇守一方。

【注4】高三(4)班何体侨译著小说《黑匣》简介:马丁•菲力普斯医师在医疗中先后发现五个女青年身患症状相彷的怪病,不禁产生了怀疑,进而着手调查。短短数天内,他与恋人丹妮丝•桑格医师经历了一系列可怕事件,险遭杀身之祸。他在被追杀途中闯进大学的电脑实验室,目睹了令人发指的活人试验。半年后,《纽约时报》刊登了一则震惊社会的新闻: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、著名放射学家马丁•菲力普斯博士偕夫人在瑞典要求政治避难,不久将向国际社会揭露一起公然践踏医学道德、蹂躏人权的丑闻……

【注5】1962年,中国的高考录取率相对较低,仅为24.3%。这一年的高中毕业生人数为44.1万人,而高校招生数仅为10.7万人,录取比例较低。是高考有史以来录取率最低的一年,因此被称为“最难考的一年”。之前的十年,录取率最低的是1957年的42%,最高的是1958年的121%。之后,于1966年因WG而取消高考,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。

【注6】据朱其馨同学主持印发的《杭五中1956年初中入学同学会通讯录》,2005、2006两次初中年级同学会,名录如下:翟其昌、史月龙、胡宝泉、钟阿龙、朱其馨、单家政、戈以信、庄东昇、陶振伟、赵莹森、赵冠群、黄旭初、钱大刚、戈以仁、毛国樑、俞程发、白铭祥、张金香、单宝玉、李顺至、余建尔、张丽澄、胡水仙、丁月琴、沈大建、俞素蕊、任如、骆信君、吴滇、胡晓音、任锦玉、陈小云、缪华美、陈良劬、陈佩芳、何子眉、金怡、袁征(侯兆平)、高震群(老师)、唐开冠(老师)、谢伟曍、吴嫣华、梁珍光、金丽水、王继瑞、夏水荣、陈永权、李金标、王冠星、王天星、沈鸿夫、黄有根、仇文铭。

 
评论 0 篇
发布评论
作者:
邮箱:
主题:
验证码 点击可刷新
 
 
 
地址:浙江省诸暨市暨东路70号诸暨日报报业大楼 客服电话:0575-87020951 87016337 87013038   联系信箱:zxb@zhuji.net